阅读历史 |

第六十七章 十里长亭(1 / 2)

加入书签

若不是路途遥远,老夫人其实也想跟着一起去,不过,她还是有些不放心真定,她埋了不少东西,再说,真定还有她的铺子呢,万一林氏趁她不在从中做些手脚,那她可就亏大了。
去松江府上任的事,就这样愉快地决定了。
至于何淑媛的亲事,母子三人用最快的速度达成共识。
一个养女而已,做妾就做妾吧。
何家又不是只有她一个女儿,除了她,另外几个可都是正正经经的何家嫡女,就她一个身世见不得光的,还要什么八抬大轿。
再说了,既然是做妾,娘家也就不用操办了,全都省了。
这样也不错,何家现在手头也不宽裕,能省则省。
最重要的是要快!
据文选郎所说,现任松江同知急着去鲁地赴任,就等新同知到了,办完交接,人家就要启程了,已经往吏部写信催促了,急得很。
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在何大老爷上路之前,把闵何两家的亲事办妥。
纳妾和娶正妻不一样,没有三媒六聘那些俗礼,就两家谈好价钱,呸,彩礼,然后男方一顶小轿,从后门把新姨娘抬进府里,顶多是在府里摆上几桌喜酒,请关系不错的朋友过来乐呵乐呵,甚至不会请女眷,大户人家,也没有哪家的正室夫人会去喝妾室的喜酒。
至于娘家,该怎么过就怎么过,就当没有这回事,既不挂红也贴喜,姑娘抬出家门,就和自家没有关系了。
一家人达成共识,劲往一处使,这办起事来就快了。
没过两日,两家人便谈妥了。
何淑媛虽为贵妾,可闵家也不会大肆操办喜事,这正中何大老爷下怀,他是读书人,他也要脸的,把尚未及笄的女儿送到闵家做妾,他也不想被人指指点点。
不办喜事最好,到了江南,人生地不熟,只要把他是闵家姻亲的消息放出去,谁知道两家是何时成亲的,只要知道他的女婿是闵家子便行了。
至于聘礼,闵家的五老夫人说道:“虽说是贵妾,可妾就是妾,老身打听过了,孙郎中家新纳的贵妾,聘礼就是二百两,咱们韦达连官身都没有,还比不上孙郎中呢,那就也给二百两吧,想来你们家也不会在意钱多钱少,又不是卖女儿,对吧?”
好吧,这个时候,你倒是承认闵韦达比不上孙郎中了,那孙郎中是寒门出身,闵家却是后族,这能比吗?
不过,闵家五老夫人已经把话说在那里了,何家如果还要讨价还价,那就是卖女儿了。
何家咬牙答应,二百两就二百两吧,纳妾就是这样,只有聘礼的数目,却不会要求女方出多少嫁妆,没有嫁妆也行,而娶正妻就不同了,男方出多少聘礼,女方给多少嫁妆,这都要提前谈好,写在纸上的。
就连闵家五老夫人也没有想到,何家竟然答应得这么痛快。
她回到家就让人去打听,这一打听就高兴了,原来何大老爷补了松江同知的缺儿,不日便要赴任,这是要急着在南下之下,和闵家结亲呢。
虽说闵家刚开始想要求娶的不是现在这个何淑媛,不过,谁让闵韦达管不住自己的下半身,惹出这么一朵烂桃花呢,为此,太皇太后还训斥了五老夫人。
现在何大老爷有这样一个好去处,说起来对闵家也是一份助力,毕竟,闵家在南边,尤其是江南,那是连一根手指头也伸不进去。
江南那些名门望族,就没有一个不排外的,现在有了何大老爷这个亲家,毕竟是父母官,当地那些大家族多多少少也要给些脸面,以后的事,说不定就能顺利起来。
五老夫人连忙递了牌子进宫,把这件事如实禀给了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让人去核实,千真万确,何大老爷去松江任同知的公文已经递到内阁了。
一般这种任命,是一早就内定下来的,现在也不过就是走个过场,肯定是能批下来的。
太皇太后松了口气,对五老夫人说道:“也算是丢了西瓜,捡了个桃子吧,再说,只是一个妾而已。”
捡个桃子总比挑个芝麻要强吧。
至于良辰吉日,有,但要三个月之后了,闵家能等,何大老爷等不了。
索性就挑了一个看上去还不错的日子,闵家一顶小轿,把哭哭涕涕的何淑媛抬进府,何淑媛只带两个自幼服侍她的丫鬟,至于嫁妆,也只有临时在京城置办的五个箱子,就连阎氏从小给她攒的嫁妆也被老夫人私吞了。
何苒看了全场,何淑媛出嫁那日,她还带着小梨去看了热闹,真是纳妾啊,闵家连鞭炮都没放,甚至没有挂红。
何淑媛三朝回门,回的也是客栈,何大老爷喝了闵韦达的便宜女婿茶,便带着吕红儿和泷哥儿,满怀对新生活的向往趟上了南下之路。
十里长亭,何大老爷坐上马车,从车窗里向众人挥手道别时,忽然在送别的人群里看到了何苒。
何苒一袭男装箭袖,头发也束成高高的马尾,脚上穿的是牛皮靴子,就连手里也拿着一条马鞭,哪里还有昔日的影子,何大老爷的第一眼,甚至没有认出她来。
何苒像男子一样向他抱拳,并没有说话,看着何大老爷的马车渐行渐远,她翻身上马,向着与何大老爷相反的方向疾驰而去,另有五骑紧跟其后。
一起来送行的何老夫人诧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