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三七章 柏彦(1 / 3)

加入书签

金陵。

手下呈到他面前的晨报和晚报,额角的青筋突突直跳。

晚报是锦衣卫在茶馆里的客人手中拿到的,而客人说他是在街上的小孩子手里买的。

锦衣卫到街步找了一圈,没有找到卖报纸的小孩子,却又缴获了一份晨报。

满街都是小孩子,问他们谁卖过报纸,一问三不知,再问哇哇哭,三问满地打滚。

“查,去查!”

锦衣卫查了两天,又查到几份报纸,可这些报纸的来源又不是小孩子了,又变成买东西时白送的。

找到那家铺子,老板娘说道:“我又不识字,不知道这是啥,早上一开铺子,就放到门口了,我看着也没用,就送给买东西的客人了。”

老板娘没敢说,就是因为今天她送报纸,生意比平时好了几倍,可惜报纸太少了,她只用了一个早晨就送完了。

锦衣卫只好威胁:“以后再有这种来历不明的东西,就交到衙门。”

老板娘翻个白眼:“捡到银子也要交衙门吗?”

“路不拾遗,那是当然。”锦衣卫说道。

老板娘点点头,明白了,这就是个傻子。

严密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的搜查,反而令报纸成了抢手货,尤其是那些想要猎奇的年轻书生们,他们四处搜罗报纸,白天找不到,那就晚上去鬼市找,短短几天,报纸便在读书人中流行起来。

初时只是少年人猎奇,不久就连官员们也来了兴趣,谁不想知道那边的事呢?

“你快看,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史成君,这家伙竟然还活着,我还以为他死在南下的路上了。”

“这是新的政令吗?居然让农民可以自己到衙门里找活干,这成何体统,农人不事农桑,谁来种田?”

“你仔细看看,上面说了是农闲,农闲,农民在农闲的时候可以到衙门里找活干,咱们以前也是这样做的,让他们在农闲修路挖河。”

“不一样,那边的冬天很冷的,土都冻住了,修什么路,挖什么河?”

“真的很想知道,除了修路和挖河,衙门里还有什么活计是农民能做的。”

不知是谁,把第一份晚报带进了后宅,官眷当中,识文断字的在多数,何况江南多才女。

于是晚报开始在闺阁中悄悄流传,晚报上有食经、有连载的话本,有清艳婉约的新词,甚至还有名人的趣事。

“快看,撷英先生在酒楼醉酒,被两个小厮抬进马车,真的假的,撷英先生那般芝兰玉树的人,也会被人抬着走吗?”

“我不信。”

“我也不信,给我看看。”

“还有这个写话本的姚公子,以前在京城里怎么没听说过?”

“这人好讨厌,每次只写豆腐块大的一小段,也不知道牛书生什么时候才能见到马小姐。”

......

新帝也知道了这两份报纸,他示意严密,以后查到报纸,都要呈一份到圣前。

每一份晨报,新帝都在认真看,不仅是他,满朝文武都是如此,首辅柳山河则专门派人搜罗报纸,报纸送到后,他都要和幕僚们讨论一番。

在晚报,大多数人则是一边看一边骂。

“现在什么人都能写诗了吗?这写的什么,老夫当年去京城赶考时题在酒楼里的诗,随便一首都比他强。”

“这种人能写诗倒也罢了,最可气的是这样的诗竟然能够传遍天下。”

众人不语,是啊,即使是在对立的江南,都有无数人在看报纸,那么在那边呢,报纸岂不是已经大行其道,喜闻乐见了?

以前他们的诗,他们的文章,都要口口相传,等到能够印刷成册时,往往已是一把年纪。

而这晚报上的诗文,只看诗中意境就能知道,这就是初出茅庐的少年人。

一位老者叹了口气:“昨天听到家中孙儿说起这个人,我那孙儿竟然会背他的诗!”

是啊,千里之外的人,千里之外的诗,能让人记住,那就是成名了。

这年头成名这么容易了吗?

腊月初一,金陵百姓都在谈论一件事,初八那日,皇帝要到开元寺亲自主持施粥。

每年的腊月初八,开元寺都会施粥,天还没亮,开元寺外便人山人海,无论是大户人家,还是普通百姓,都想得一碗开元寺的腊八粥,祛病去邪,全家安康。

而今年,皇帝要亲临开元寺祭天地,并且主持施粥,这可是多少年来从没有过的事。

百姓们的反馈很快便报到了皇帝这里,皇帝有些得意。

何苒做梦也不会想到,她费尽心思把晨报和晚报卖到金陵,反而让朕得到了启发。

最近一期的晚报上,有两篇文章都是有关腊八粥的,除了腊八粥,还有世家大族秦家的一位子弟写的食经,秦家的腊八菜。

新帝心中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