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42章 你们不信,我也没办法(1 / 2)

加入书签

黄奇并没有在身边,而是到一边与老乔聊天去了。

赵轩则看得入神,这一件之所以鉴定为仿,他也明白对方的依据在哪,

说实话,如果自己没有眼中异能,这物件自己看到的第一眼,也以为是老仿。

而师父不一样,几乎看到的第一眼,就知道这是个真玩意了。

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啊!眼前这件就是,而且可以确定是北宋末,制瓷工艺高峰时的杰作。

哥窑最重要有四大特点:

一是无光釉,呈酥油般光泽,色调倒是较丰富米白、灰青、粉青皆有;

其二则是金丝铁线,哥窑外观呈网状格开片,或有重叠犹如冰裂纹,

而所谓的金丝铁线,则是说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

行内又称这种大片套小片的裂纹,叫做文武开片。

其三,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

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

最后则是紫口铁足,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

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

而眼前的器物只有攒珠,却没有聚球,更离奇就是开片,铁线有了,但金丝却几乎看不到,

倒是呈一些如同牛毛一样的纹路,但不像真正的金丝,因为这些牛毛纹浮于釉面,并没有深入,若隐若现一般。

以上这两点,其实完全可以将眼前的瓷器判死刑了。

但更神奇的是,这一件还真就是真品。

很多专家在判定一件瓷器时,其中的参考依据就是瓷器上的纹饰,

而一些不符合这一时代的纹饰,或者说不符合任何一个时代的纹饰,就会有‘臆造品’一说,

意思就是仿者凭想象自己造出来的。

但真的是臆造品吗?没出现地,就代表没有吗?

好吧,这是一个辩证的问题。

他将东西小心放下,想着等一下告诉刘叔,至于对方信不信,那就不是自己考虑的范围,

刚想抬步,却见一个中年人引着三人走了过来。

其中就有一人是鉴定协会的,赵轩记得好像叫钟明,与他之前一样,挂着理事的头衔。

“三位,这是我好友打眼的一个物件,拿给我看时,告诉我四百万买的,

我告诉他,若是真的。十倍的价格都不止。

他还不信邪,又找了其他的专家,结果均鉴定为老仿,一气之下就放我这了,说看到心烦。”

其中一人拿起上手,看了好一会道:

“确实是老仿,虽然仿哥窑太粗糙,但这瓷确是老的,也有一定的价值,请乔老看了吗?”

中年人苦笑着摇头道:

“乔老那脾气你还不知道,看了眼后没说真假,倒先谈起鉴定费来,要一百万。

我那朋友一听,又得多掏一百万,他是扭头就走。”

而钟明根本没上手就说道:“古玩这一行啊,还是要靠沉淀的,这个假制的,还真就一点不高明。”

赵轩听中年人说,知道来的是正主,想了想开口道:

“老板,这个哥窑我看像是真的。”

听到声音,四人一起扭头望过来,除了钟明,另三人见是一个小伙子,

也没在意,摇头笑了笑。

钟明则看着赵轩,一脸的狐疑,上次斗宝他可是亲眼见到了赵轩的神奇,

不仅能鉴定出刘中玉那个钧窑是假的,就算砸碎后,碎成什么样的片都知道。

而且凭心而论,赵轩还是挺不错的一个人,如果这真的是仿的,那他不可能这样说。

但以钟明的眼光来看,这件哥窑不可能是真品。

他心思电转,试探的问道:“赵总说是真的,如果张总愿意出手,您想请吗?”

赵轩看着钟明有些不解。

这听着像是一句挤怼的话,挤怼赵轩将一个仿品买回去,让他打眼。

但不仅是从语气上,还是称谓上,都不像是此意。

他几乎未考虑,就点了点头:“如果老板割爱,价格又合适,我当然想请。”

张总向钟明投去了询问的目光,对方笑看着向三人介绍道:

“赵轩,算是京城收藏界的后起之秀,白手起家,当得起年轻一代的翘楚了。”

钟明没有介绍赵轩的身份,而是向三人透露了一个信息,这小子有钱能买得起。

张总掏出手机打了个电话,片刻回来看着赵轩确认道:“你真的愿意买?”

赵轩想了想,打算再提醒一下,在这个圈子如果受人把柄,那以后就不要混了。

“张总,我真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