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91章 玉石品评(1 / 2)

加入书签

因为是野拍卖,所以压根没有起拍价一说,

摊主把石头拿出来,就等着众人叫价,看似对买者更有利,但这里价格给的不高,摊主可以选择不卖。

为了证明这是石包玉,而不是石头疙瘩,摊主还拿了一个手电打了一下,隐隐能见着透光。

许久才有个小年轻叫出了五千的价格,不过也就一口价。

摊主显然对这块石头也不看好,见好不容易有人出价,就想着成交得了。

“六千。”赵轩紧跟着出了一口价。

那个年轻人明显也是抱着捡漏的心态,见有人竞价面上浮现一丝不满,想了想又加了一千块。

赵轩毫不犹豫,对方的话音刚落,他就喊出八千。

年轻人没有再叫价,这块石头被赵轩以八千块的价格买了下来。

付钱拿石头。

年轻人本想着找点麻烦,但见赵轩身边跟着两人,自己势单力薄,所以原本拦在赵轩面前,又缩了回去。

接着逛,好玉自然有,但价格同样不低。

这样的价格,比较九歌供应的价格还要高一些,他来此是希望找一个稳定有竞争力的和田玉供应商,并不是为了这些零星收购的。

抬手看表,已经是下午近三点了,不等他打电话,董立的电话来了。

让众人集合先回酒店,顺便把收到的玉石送回去,如果饭后还想逛,大家就去另一个市场。

集合完毕,几人挤在一辆车,纷纷看买来的玉石。

董立在这里应该是有渠道,所以他收的最多,大小不一有十几块,

郭正和李晓两人各买了两块,料子都很小,几十上百克的样子。

董立先拿起郭正的看了眼道:“青玉,油性还不错,水头稍差,不超过万五能入手。”

接着又拿起另一块道:“二级白,油性稍差,水头还成,不过有裂。

小郭你要记着,和田玉与翡翠不一样,并不过分的追求水头,首先要看的就是油性,油性就是指光泽和油润的感觉,切不可本末倒置。

有的和田玉水头很好,但油度不够时,恰恰说明玉石脂份不够,不够凝聚。

在买玉石时,一看形,二看油,三看色,四看脏,最后再看水头,如此打眼的可能性就小了。”

“董叔,这块您能看到多少?”郭正问道。

董立将两块都握在手里把玩,略一沉吟道:“两块一起,值个两万。”

不用问郭正花了多少,看这货像是吃了一坨的脸色就得知,肯定是买贵了。

“董叔,那块青玉花了两万五,这块白的花了四万二。”

董立看他那蔫蔫的神情,也知亏这点对他来讲不算什么,所以笑着道:

“虽然白玉为贵,但那也是达到一定的级别,好的青玉也很好的。”

这也是新手容易犯的毛病,总以为买和田玉,肯定是白色就最好,但其实不然,

董立刚刚也说了,一看形,二看油,三才是看色。

接着李晓拿出他买的两块,其中一块形如成人的拇指,灰黑的皮色,三分之一处则是青白的玉肉。

董立微微一笑,将料子递给郭正道:“小郭,看看这块料子,你好好用手感觉一下,油性非常足,摸到手上,

感觉就想下意识的把玩,这才是好玉的标志。”

郭正接过,微闭着眼在手里不停的把玩,想着记下这样的手感。

倒是李晓无所谓,他买来纯粹是凑趣的。

“花了多少钱?”

听董立问,李晓老实道:“老板要六万,我花了四万五。”

“价格有些高了,但确实是好料子,可以捂手上,总不会亏。”

李晓大喜,接着将另一块递到面前道:“董叔,这块呢?”

董立只看了一眼就道:“俄料,值个两千块。”

李晓咧开的大嘴,顿时合上了,他可是花了两万二买的。

董立也不藏私,将俄料与和田料的区别给说了出来,因为有料子对比,这堂课他上的不仅用心,而且效果非常好。

当然,指望这一堂课不打眼,那是不可能的。

相较和田玉,青海和俄料之所以便宜,一是历史的原因,毕竟在很早的时候,和田玉就成了贡品,

其二则在于把玩。

和田玉是活的,细看之下可见毛孔,人养玉也是真实存在的,一块玉长期戴,会变得越来越温润,越来越有油脂感,

这种经过时间产生的浑厚温润感觉,会让人感觉玉活了,自然会有成就感,

但俄料和青海料,往往旧不如新,戴的时间长了,反而没有初加工的油亮感,让人少了把玩的乐趣。

董立看着赵轩没有拿石头出来,好奇道:“你没入手?”

赵轩笑着接过包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