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72.第168章 孝文帝中兴(1 / 2)

加入书签

第168章孝文帝中兴

大汉武帝时期

看着天幕里“元”宏的一通操作,刘彻不由自主的摇头鼓掌。

“厉害,真是厉害。”

卫子夫与霍去病都不知何意。

刘彻看着天幕,同时向二人解释着。

“改姓与正音,两者是互为表里的。”

“归其因,就在于复音的“胡姓”太过于明显,是辨识、歧视胡人的重要依据。”

手搭在膝盖上,刘彻第一次对等的看向一位皇帝。

“若不改姓,只改音,鲜卑人依然不会得到对等的尊重。”

“姓重复,皆改之。因为“姓或重复”一看就不符合汉姓一般只有一个字的惯例。”

“用汉人的说法来确证“拓跋”的来历,刻意的制造天子与百姓的距离。”

“宣称“魏之先”是“黄帝”之后,认黄帝为祖先,这是彻底改造部落结构乃至族类认同的激烈做法。”

虽然一开始不喜对方的胡人身份,但此时刘彻确满脸喜色。

难怪他要迁都!

只有迁都之后,才能甩开那些鲜卑贵族的掣肘!

元宏的治理方向极为明确,他就是要将鲜卑人快速汉化!从而巩固与汉人的关系,进一步有效地统治这个庞大的汉人社会。

但是!

这是好事。

“正音、改姓、易服。”

“此乃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

刘彻释然一笑。

“秦国、楚国,当初不也是蛮夷。”

大唐,

太极宫西海望云亭

两个小家伙蹲在地上一边看蚂蚁一边讨论着。

“所以,舅舅应该叫拔拔无忌?”

李明达用稚嫩的声音发出疑惑。

“拔拔无忌?哈哈哈哈!这名字真难听!哈哈”

李治念叨一声,然后大声嘲笑着。

“我要告诉去母后。”

“哈哈嘎?”

小李治难以置信的看着笑得双眼微眯的李明达。

心中就一个想法。

小兕子!你算计我!

“说吧,你想要什么?”

蹲在在地上的小李治用双手捧着脸,嘴巴被挤得嘟了起来,语气不忿。

“嘿嘿,阿兄”

李明达如小鸭子一般晃悠到小李治身边,娇声道:

“阿兄你那个孔明锁让小兕子玩玩吧!”

小李治没好气的瞥了她一眼。

“我说不同意可以吗?”

李明达睁着圆润的大眼睛,笑着摇头。

“那伱问我!”

李治气得鼻子都要冒烟了!

“拿去玩吧!”

“嘿嘿!谢谢阿兄!”

同时,孝文帝为了促使鲜卑族和汉族通

婚,下令让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这五个北方门第最高的世族将女儿送进后宫。

且下令让自己的六位弟弟重新娶妻,也娶五氏女。

在这种大规模的通婚下,鲜卑自元氏起不再是纯粹的胡人血统了。

而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得北魏开始大大的发展,同时缓和了汉胡矛盾,史称“孝文帝中兴”。

清天聪时期

皇太极看着天幕,一脸冷色。

金人之所以败给蒙古,就是因为汉化太深了。

尚武之气已失,最后又龟缩回白山黑水。

但这一切将从朕这里开始改变。

他不要汉人再用“后金”来看待自己。

他不要汉人一直想起他们这些人是曾经侵占中原,又被蒙古人赶走的。

他不要汉人会因这样的来历而看不起他的部族。

我们不再是金人,而是满洲人。

国号也不会再是大金,而是大清!

“镜大清者,视乎大明。”

“鉴于大清,视于大明。”

大清即天,天盖日月!

但这些激烈的措施推行自然不会顺利。

公元496年八月,孝文帝巡幸嵩岳,皇太子元恂留守金墉城。

元恂不喜欢读书,身体肥大怕洛阳的炎热天气,常想回平城去。

又不愿说汉语、穿汉服,对所赐汉族衣冠尽皆撕毁,仍旧解发为编发左衽。

其老师高道悦多次苦言相劝,元恂怀恨在心,趁孝文帝出巡,遂与左右合谋,秘密选取宫中御马三千匹,阴谋出奔平城,并命人杀死高道悦于宫禁之中。

领军元俨派兵严密防遏各宫门,阻止了事态的发展。

孝文帝立即赶回洛阳,在宫里讯问,还亲自动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