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48.第241章 李世民 两个制度让后代念我(1 / 3)

加入书签

第241章李世民:两个制度,让后代念我一辈子!

天幕上。

显德殿。

一身日月帝服的李世民对着殿下群臣道:

“国家设置中书、门下以互相检核考察,中书诏敕如有差失,则门下应当驳议纠正。”

殿下群臣束手而立,洗耳恭听。

“人的观点,各有不同,如往来论难,必求其妥当,舍弃己见,采纳异议,又有何害!”

李世民扫视群臣一眼,缓缓道:

“近来,有人袒护朕的短处,知道不对也不加驳正。”

“顺从一人颜色情面,而为兆民之大患,这正是炀帝亡国之政。”

“众卿莫要雷同啊。”

所谓“封驳制度”,就是皇帝的指示要经过朝廷门下省“给事中”的审查。

给事中认为没问题,才能下达。

如果给事中认为皇帝的想法不合理,则不给签字。

皇帝的圣旨有问题,给事中干脆直接在上面修改,退给皇帝,让皇帝重新考虑。

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进步。在以前,皇帝的旨意无论臣子们是否理解都得执行。

但是唐朝就不一样了,皇帝的想法要经过大臣们的审查。

这是对“秦制”的重大修正,完全突破了法家的政治原则。

大秦。

君为臣纲。

嬴政板着脸看着天幕。

君主必须超乎一切批评之上。

管子云:“君臣共道则乱,专授则失。”

天下只能有一个声音!

如遇雄主,这岂不是自缚手脚?

不过

嬴政捂着胸口又想到了胡亥。

对于一些拎不清的皇帝,这是个好制度。

最起码它保证了下限

大隋。

杨坚面无表情。

这是基于三省六部的进一步完善。

但也可以说是进一步限制皇权!

这小子在想什么?

朕建立三省六部可不是为了限制皇

猛的,杨坚回想起杨广的脸。

好吧

朕理解了。

因为相比于法家的君主专权,封驳制度的理论是君臣共治。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只有集思广益政策才能合理。

大臣不能事事顺从皇帝,必要时一定要敢于提出反对意见。

李世民鼓励大臣们反对自己,他说“人之意见,每或不同,勿上下雷同也”。

因此他要求官员们一定恪尽职守,在有关国家的大政方针上一定要帮皇帝好好把关,皇帝的话如有不妥之处,必须要驳回。

这一制度在唐朝得到了认真的贯彻。

季汉。

殿内众人都想到了桓灵二帝。

刘备更是颇有感触。

人人都有私欲,君主同样不例外,甚至**更大。

而君主只按照自己的私欲行事,滥用权力只图一己之利。

并且没有人或者制度能够制约徇私枉法的君主,那么天下必将大乱。

封驳之事不是没有。

御史就主掌此事,但没有一个具体的制度来保障此事运行。

为了避免君主滥用私权,还是要确立一个有所保障的制度才行啊。

天幕上。

一身红色圆领袍的李世民依靠着锦榻,看着眼前的近臣们道:

“人们都说天子最尊贵,什么都不怕。”

“朕就不如此想,天子对上害怕皇天的莅临监视,对下害怕群臣和百姓的仰视。”

“谨慎小心,尚恐怕不合天意,不符人们的希望。”

身穿紫色圆领袍的魏政俯首道:

“这是达到平治的要领,但愿陛下谨慎为怀,始终如一,那就很好了。”

李世民点点头,随即又道:

“人要看清自己的形态样貌,一定要借用明镜。”

“君王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就一定须要忠臣。”

“如果君王任性不听谏言,自以为是,臣下就会阿谀顺旨。”

“结果就是君王失国,臣下也不能独自保全性命。”

“一如虞世基等人以谄谀事奉隋炀帝而保有富贵,但炀帝被弑,世基等人同样被杀。”

“你们应拿此作警戒,事情有得失,不要吝惜,要能畅所欲言!”

而李世民的另一个进步则是完善谏官制度并且培养诤谏精神。

谏官古已有之,但是唐以前不仅谏官废置不定,而且编制也不固定。

唐朝谏官制度完善,谏官数量众多。

如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谏议大夫四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