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60.第252章 白莲花的“无为而治”(1 / 2)

加入书签

第252章白莲花的“无为而治”

唐高宗李治上台伊始,完全当得起勤政二字的评语。

但满腔热血的他立刻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

公元650年,原东宫长吏、现辅政大臣尚书左仆射李世绩反复请辞。

十月初三,李治无奈同意请辞,令他以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身份继续参与朝政。

大汉宣帝时期

警觉!

刘病已闻到了熟悉的气息。

那是名叫权臣斗争的气息!

真是看李世民看入迷了,都忘了还有外戚这一茬了!

果然啊,即位皇帝都逃不脱外戚这件事。

大唐。

李世民眉头一皱,心生疑惑。

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

这官职名义上仍是宰相,但实际上什么也不管。

可以参加宰相会议和御前会议,但是没有任何具体权力。

而李世绩的撤出,等于让其他两人全面掌控朝政。

同时,李世绩的引退也暗示着即使是皇帝也保护不了他,所以他必须自己想办法。

而当时朝堂上能让他回避的,还有谁呢?

李世民捻着胡须,目光幽深。

一个对他来说很陌生的词语浮现出来。

外戚

长孙无忌。

任何皇帝都不希望有大臣势力独大。

而李世绩的引退,正好证明长孙无忌势力在增长。

大唐高宗时期

李治脸色平静,背负双手仰望天幕。

舅舅

你未免太轻看雉奴了

孩子大了,要懂得放手了舅舅

天幕上。

头戴九梁通天冠,身穿赤纹圆领袍的李治端坐在大位上,一脸悲戚。

“朕愧居帝位,政教不明。”

“致使晋州地震不止。”

“此皆因赏罚不公,执政失当。”

“卿等当极言得失,匡正过失。”

殿下,一位手执玉笏身穿紫袍的大臣出列拱手道:

“陛下,天,阳也。地,阴也。”

“阳,君象。阴,臣象。”

“君宜转动,臣宜安静。”

“今晋州地动,弥旬不休。”

“虽天道玄邈,窥算不测。”

“而人事较量,昭然作戒。”

“恐女谒用事,大臣阴谋,修德禳灾,在于陛下。”

“且陛下本封晋也,今地震晋州,下有征应,岂徒然耳。”

“伏愿深思远虑,以杜未萌。”

公元651年十月,李治当晋王时的所属封地晋州第三次地震。

他认为是自己“政教不明”才导致了地震,随即命臣下积极上书,希望大家畅所欲言“言得失”。

东宫旧僚、时任侍中的张行成直言道:女谒用事,大臣阴谋。

十一月二十四日,监察御史韦思谦上奏弹劾中书令褚遂良,“抑买”强买下属译语人史诃担的房子。

李治命大理寺审理此案,大理寺丞张山寿断案,让褚遂良缴纳罚款铜二十斤。

而大理寺少卿张睿册则说这个量刑太重,根据官方市估的价钱,褚遂良的买价并不便宜,不应该断作有罪。

韦思谦认为大理寺少卿张睿册偏袒,按罪应该处死,以儆效尤。

因为所谓的官方市估是朝廷征收土地所用,臣子间的私下交易不能以官方市估为准。

依照唐律,利用职权获取财物的褚遂良最低是三年徒刑,最高死刑。

但案件的结局是主犯褚遂良很快外任两百里外的军事重地,当了同州刺史。

偏袒的从犯张睿册却被贬岭南循州去了。

大汉。

依靠在软榻上的刘邦捋了捋胡须,用脚碰了碰一旁的吕雉。

下巴一抬,疑惑道:

“那老头子说女什么用事来着?”

“我没听清。”

吕雉面无表情的冷冷瞥他一眼。

刘邦摇头啧舌道:

“你看你,又急。”

“这不是伱学识比我高,请教你呢。”

吕雉拍了拍他踢过的地方,随后斜睨着刘邦,冷声道:

“跸。”

大汉文帝时期

“启儿,你怎么看?”

刘恒从窦漪房手中接过杯盏饮了一口。

刘启则若有所思道:

“这件案子证据确凿,但结果却如此轻放。”

“三个辅政大臣,一个被逼出朝堂。”

“一个犯重罪却如此轻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