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八十一章 哈佛医学院(3 / 3)

加入书签

方官员很少过问,更没有什么能力去赈灾,红十字会这种组织就起了很大作用。

会长是盛宣怀,见一次拍卖得到了如此多资金,心情不错,对来访的李谕说:“昨天坐了刚刚通车的津浦铁路,到达上海后就有这么一件大好事。”

李谕问道:“十字会有没有医疗救助能力?”

盛宣怀说:“我们正准备筹建一家专门针对瘟疫的医院,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只解决粮食问题,远远不够。”

李谕说:“我会联络刚刚成立的哈佛中国医学院,让他们提供最大的帮助。”

盛宣怀说:“如此最好,这帮洋学者非常傲气,我看只有你能和他们交涉。”

李谕早在几年前去哈佛时就在布局这件事情,如今哈佛中国医学院已经比历史上早两三年建立起来。

哈佛派来的代表埃德华兹带着李谕看了新的医学院大楼:“如院士先生所见,学院已经具备了办学条件,虽然比起耶鲁在长沙的成果稍差,但以上海的潜力,我想我们不会输给他们。”

李谕点点头说:“阁下不要忘了当初的条件,一定要多招纳中国学生。”

埃德华兹说:“在上海办学,学生当然以中国学生为主,只不过现在还有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

李谕今天来就是听他提问题的,于是说:“先生但讲无妨。”

埃德华兹说:“医学院的惯例是必须有配套的附属医院,否则将无法开展科研、实习工作。”

李谕说:“就是说,还要建一所新医院?”

埃德华兹说:“如果买一个现成的,然后进行改造会更快。”

李谕说:“你们是专业的,尽管操办,需要用到资金的时候直接给我看预算申请单。”

埃德华兹说:“这样我就放心了,不然四处寻求资金会很麻烦。”

即便上海已经是个很开放的城市,但目前西医在国内的地位还不是特别高,其高昂的价格更像是专门给有钱人或者洋人看病的。

李谕非常清楚西医医院的收费标准,此前在美国做了一个去除疖子的小手术就收了三十多美元,折合15两银子,而普通农民一年的收入结余都没这么多,怎么可能会看西医。

但就像长沙湘雅、北京协和,早点发展医学系好处很多。

而且李谕想得更深一步,他知道事情不简单,所以才会想方设法让德国拜尔等药企在国内建厂。到时候把西药价格打下来后,能够惠及更多人。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