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02.第293章 第三位逃亡长安的皇帝(1 / 2)

加入书签

第293章第三位逃亡长安的皇帝

朝廷里内部倾轧,边境的局势也十分严峻。

藩镇割据自肃宗开始,代宗成型,到了德宗时期,藩镇割据已经成了父子承袭。

经历两税法的改革而改善财政后,唐德宗打算处理藩镇问题。

代宗出来挨打吧。

这个开端,是代宗为了安抚各地的节度使,让他们为朝廷效力并使其有所依靠所避免引发争端和叛乱而默许的。

不过随着藩镇势力的扩大,这样的制度便引发了许多弊端。

代宗表示:他也没辙,不同意这个默许,河北那些藩镇就要闹事,左右为难啊。

当初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死后,李宝臣等藩镇上书力挺其子田悦继位之际,正值吐蕃再次大举入侵,几路大军连连进攻灵州、盐州等地。

更有一路大军攻破了青石岭,向泾州逼近,离长安近在咫尺。

如果唐廷不答应藩镇们的请求,就只有彻底撕破脸皮再度开战了。

那时的大唐,还能同时与吐蕃、河朔两线作战?怕是嫌死的不够快!

大秦。

嬴政越看藩镇两字,越觉得这两字像诸侯。

各地的藩镇本就由节度使控制,不仅拥有地方上的自主管理权还拥有大量的土地。

现在他们的子嗣还有权继承他们的职位和土地与其他的一切特权

“节度使的职位代代相传,家族势力在地方生根发芽。”

“最后的结果就是地方百姓只知有藩镇,不知有朝廷。”

一旁的刘邦是真不想跟他讨论这种国家问题。

但皇帝都开口了,自己总不能半句话都不说吧?

不能不给面子啊!

“是啊,先例一旦开启,就再难以遏制。”

“但此时就处理藩镇不好说啊。”

大唐高祖时期

李渊看着天幕,实在是心累到极点。

自大唐立国,不管是对内地的三百州郡还是对塞外的外族各部。

历来都是说一不二的角色!

如今却要看藩镇的脸面行事,真是把朕的颜面都丢尽了!

“其实以节度使治理边境是有几分好处的。”

一旁的李建成突然开口道:

“从朝廷派到各地的节度使必然是经过朝廷甚至是皇帝亲自挑选的人才,对于地方的管理和安抚都很有作用。”

李渊目光不善,你小子要不要听听你在讲什么!

一旁的李世民突然道:

“这帮老一辈子的节度使大体都经历过开元盛世,他们对大唐是有几分复杂惋惜的情感的。”

李建成轻瞥他一眼,不在说话。

李渊则冷静下来。

“朕听懂了,你二人的意思是,等这批节度使陆续死去,他们的后代却并非每个都继承了祖上的才能和情感。”

“所以他才急着处理藩镇,因为不能再任由下去了。”

“但那些禁军能不能打过那些边军啊?”

面对李渊的反问,两人沉默了。

公元781年正月,河北成德镇节度使李宝臣病死,其子李惟岳依照惯例向朝廷上表请求继承父位,遭到唐德宗的坚决拒绝。

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节度使梁崇义、河南节度使李纳与李惟岳联合出兵,对抗朝廷。

唐德宗发兵讨伐叛军。

大唐。

“也是苦了这孩子了。”

看着天幕,向来懂得感同身受的长孙皇后柔声叹息着。

李世民看着天幕,心中满是无奈。

“对于李适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

“拒绝李惟岳的请求,藩镇必定会反,朝廷是否有能力平叛还是个未知数。”

“若是同意了他的请求,那河朔藩镇便会继续借用天子授予的名号招聚人马,增长实力,藩镇问题便更加难以收拾。”

“而站在李适个人的角度来看,拒绝意味着他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同样的问题代宗已经同意过藩镇的请求,即便这一次李适再度妥协,也无损于他皇帝的英明。”

“虽然不知道结果会如何,但能有一分血性总归是好的。”

“毕竟如果藩镇注定发起变乱的话,任命不任命又有什么区别呢?”

一开始的初期,大唐取得胜利,山南梁崇义和成德李惟岳授首,克复二镇。

魏博田悦重创,其部将纷纷投降。

朝廷又将成德辖地分割为三,削弱其势力。

天下形势一片大好,藩镇割据马上得到解决。

但有些飘飘然的唐德宗在论功行赏时毫不掩饰自己以藩治藩的想法,这导致参与朝廷削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